复读的好坏暂且不谈,我觉得你现在开始想复读的事情有点为时过早。 给自己留的退路越多,最后往往就走了退路。 我们小时候寒暑假写作业都有这样的体会:先疯玩,临近开学的一周创造奇迹。 如果假期再延长几天,那么这个奇迹一周也会跟着顺延。其实本身的作业量并不是太多。 虽然这种现象不是全部,但也是大多数。 这里有两点:一是自律能力。二是惰性思维,或者我们叫它拖延症。 少数自律的孩子会做到把作业分配到每天,不仅每天写作业用的时间很短,还能预习新的内容,玩的时间也很充裕。 多数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 # 假如50天的假期,脑袋里总会有个声音在说:玩个一两天没关系。 # 假期过一半了,这声音还会说:没事儿,再玩几天再写也来得及。 # 直到最后几天加班加点赶作业时,这声音还能出来:喘口气打会游戏吧,要劳逸结合。 在时间上给自己多一年机会,会大概率触发惰性思维。 很多人高考没有考好,多给自己一年机会,这个很正常,也有很多人通过复读考上了更好的学校,后面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转变。 但是你把这个想法提前,未知的变数会更多。 你可能觉得高一高二基础没打好,高三复习打打基础,第二年高三刷大量的题,从而能考个更高的分数。 但是你回想你高一高二的表现,你有很强的自律能力去规划好这两年并且完美执行吗? 有了退路,每次遇到困难,很大可能就会生出“没事,还有一年,我先搞搞基础”的想法,这样的话你会发现基础你永远搞不完。 以前听过很多三四百分高三逆袭的正能量故事,我希望但不指望你能成为那样的人,因为毕竟是很少数。 但是你的起点比他们要高,高三努力一把的结局应该不会比他们差。 所以我的建议是“先断了自己后路”、用破釜沉舟的心态去面对高三,高考完得到结果,如果不理想再说复读的事情。 那个时候的你,是真正经历过拼搏和“战火”的猛禽,而不是活在自己世界里只知幻想的“雏鸟”。 既然说到这儿,那么下面就说一下复读的好处和弊端。 # 复读的有利之处 人脉更广 身边的老师、同学都是潜在的人脉圈子,认识的人多了,对于以后的发展有好处,认识的同学、朋友基数越大,走进社会后能够利用的关系资源就越多。 跟应届时期的同学相比,你虽然落后了一年,但是有他们为你探路,能够避免很多雷区,也能得到很多好的经验。 复读后,又能认识一帮新的同学、朋友,周围的学弟学妹又是你新一轮的人脉圈子,这些关系以后都能用得着。 (这一条貌似写得有点太直白,但是生活就是这样,没准帮你介绍了一份好工作的,就是你在高中的“点头之交”。) 为人处世更加成熟 复读生经历了一年的洗礼,不能说一下子变得怎样怎样,但许多年少轻狂的想法肯定得到改善,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和那么多学弟学妹比,你就是最成熟的那一个。 这个更容易锻炼你的领导才能,进了大学,也更容易做学生干部。 不要觉得我说的这个搞笑,更容易在公司脱颖而出的人,多半在大学做过学生干部。 考上更好的学校 这个很容易理解,本身复读的目的就是这个。 虽然说找工作看的是专业过硬、经验丰富,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好,起点更高。同样去应聘,985、211的毕业生永远要比普通本科生、专科生更受关注。 # 复读的弊端 金钱的投入 艺术生复读,得多花好几万,不过,要找好的复读学校、买复习资料、可能找私教补习,林林总总加起来,花钱也不少。 时间的投入 时间一去不复返,一年的时间能带给你很多东西,同时,也失去了许多。 上大学晚了一年,工作也要往后推一年。 当你四处投简历找工作时,发现应届的同学已经“小资”。 现在的你可能感觉不到,但是三十岁的上班狗表示,每大一岁,压力就大好多。 心理压力 复读不再像现在每天上学放学那么简单,好像多了一丝其他味道, “他是复读生,肯定很厉害吧?” “如果厉害就不会复读了” “复读生连这道题都不会吗?” “他数学最高分唉,复读的啊,那难怪。” 心比较大的同学不会受外界影响,但是心思比较细腻敏感的同学,经常陷入这些困扰。 同样还有来自自身的压力: “已经复读了,怎么还是考这点分?” “快高考了,如果今年还不理想怎么办?” 有时候,失败不是因为自己实力不行,而是心态影响了发挥。 关于结果 这个上面提了一句,复读就是为了考上更好的学校。 但是,每年的分数线都不一样,自身发挥、考题难度都会有区别,如愿以偿还好说,如果最后录取的学校还不如第一年,是上呢还是再来一年? 所以,现在最好的做法就是抹掉自己想复读的想法,把未来一年规划一下,破釜沉舟的拼一把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