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有几天了,有考的不错的,也有考的不太理想的,估计有不少同学再考虑,要不要选择复读? 我是比较适合聊一下这个话题的。 首先,我来自以复读而闻名的城市。其次,我自己也参加过复读。 至于我们那里复读风气多严重,感兴趣的可以搜一下“郸城一高”,这几年频频和知名的毛坦厂一起上热搜,被冠以高考工厂,就来自我们市。 虽然我所在的学习比着 郸城一高情况没有那么突出,但是说出一组数据也足以让很多人惊讶。 我复读那一年,我们学校参加高考的人数接近10000人,切记,这是我们一个学校的参加人数。这一万人来自七十多个班级,其中有二十个高复班是首次参加高考的应届高三生,其余五十多个班级全是复读的。每个班级多少人呢?这样说吧,我们班是五十多个班里人数最少的,130人左右,多的可以达到150-160,座位拥挤到坐下来都很难动弹的那种。然后再说一下我们班的情况,有三分之一是复读两年以上的,我当年高考成绩在班里第四,清楚的记得前三名都是复读两年以上的。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对于我所处的复读环境应该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感受了。 周边接触的复读案例实在太多了,有经过一年复读改变命运的,有复读一年原地踏步的,也有复读一年成绩反而倒退的。 我先给一下我的结论:如果没有强烈的信念和意志,一定不要选择复读! 换句话说,如果在复读与不复读之间存有一丝犹豫的,不要选择复读,即便只考了大专。 复读是一件既考验身体又考验心理的事情,从投入产出比来说,付出是确切的,一年时间,辛苦的学习,心理压力,但是回报是未知的。因此,在这一年时间里如果意志不坚定,经常会出现一种想法“如果当初选择上大学会不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慢慢的开始产生懈怠,导致最后的成绩不理想。 以我身边接触的为例,有第一年考了一本,复读一年只考了二本。有第一年考了大专,第二年还是大专。 这显然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估计会有一些喜欢抬杠的同学会说,“复读不一定非要这么努力吧,我有天赋,轻轻松松就可以考个不错的成绩。” 如果有天赋,第一年为什么没有考一个理想的成绩? 当然,复读除了前面说的毫无起色的,也有通过复读实现改变命运的,没错,我本人就是一个例子,下面就以我自己的经历说一下那一年复读的过程吧。 我2015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只考了460多分,在当时能挂上三本线。即便如此,在反复思考之后我还是选择升学,报了志愿,等到那年8月录取结果出来了,没被录取。 我当时的处境就是要么复读一年,要么背着包裹去深圳工厂打工。相比之下,复读是我最好的选择,背水一站的选择。 所以,在录取结果出来第二天我就背着行李去隔壁县(河南淮阳中学)复读了。 说一下我那年复读是如何度过的吧。 每天造成五点多起床,醒来穿上衣服拿着单词本或者公式卡片边走边借着路边灯光背单词、背公式、背古诗。走到班级后会拿出洗漱用品在高复班旁边的洗手间洗漱一下,这也是我们学校大多数同学的做法,会把洗漱用品放在一个袋子里挂在班级的窗户上,所以那时候我们学校就有一种景象,每个班级外面窗户上挂着密密麻麻的袋子。 洗漱完之后就开始投入到学习中,六点钟去操场跑步,操场到班级来回的路上都在拿着书学习。 到了吃饭时间,拿着饭盒快速跑到食堂,打完饭边往班级走边吃饭,到班级门口也差不多吃完了,然后洗洗碗继续学习,每顿饭吃饭+来回路程+洗碗全程加起来在十分钟以内。 就这样一天学到晚上九点多放学,到宿舍洗漱一下十点钟准时睡觉,为的是保持充足的精神和体力。 那一年我的生活非常单调,就是学习+吃饭+运动+睡觉,虽然有手机,周末给父母打个电话,之后就立马关机放在箱子里,除了生病看医生,可以一个月不出校门口,到第二学期,从过完春节到6月份高考,我只回过家一次。 估计很多同学看到这里会认为,这就是典型的书呆子,学习死板。 没错,在我观念里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聪明人,家庭条件再不好,想要改变自己命运,唯一能做的的就是多辛苦,多努力。 毕竟对于一无所有的人来说,最不值钱的就是体力。 最终高考成绩是620分,比前一年进步了160分,成功从三本跳到了重点大学。 大学时和同学聊起这些经历,有同学说“你这个转变简直是奇迹”,我觉得奇迹到谈不上,但是我认为至少我是幸运的,一年的努力没白费,得到我自己想要的。 换作想要复读的各位同学,首先要考虑的是否可以做到有强烈的信念和意志去背水一战,其次,如果幅度一年后结果还不理想自己是否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这个结果。 在面对复读这个话题时,不能单方面理想化的假设“付出少,结果好”,还要从另一方面考虑“付出多,未必结果好”。 |